close

李志青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11月11日,聯合國第19次氣候變化大會/第9次締約方大會(COP19/CMP9)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與往年一樣,在大會之前,相關的國際機構發佈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報告,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三個,一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於9月底發佈了其歷史上的第5個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其中再次確認,全球氣候變化的成因來自人類活動;二是聯合國的世界氣象組織則在近期發佈報告,指出大氣的溫室氣體濃度在2012年達到了新的紀錄,並且顯示出繼續升高和加速的趨勢;其三,聯合國環境署公佈2013年排放缺口報告,指出今年的碳排放水平遠遠超過維持地球溫度最大漲幅(2攝氏度)所需的排放水平,與2012年相比,這個缺口繼續在擴大。這三個報告都是在聯合國主導下完成的,但卻不失其客觀性。一方面,這些報告都是在多國科學家的聯合工作下完成,體現了國際科學界的共識;另一方面,報告要正式發佈,還得經過成員國的同意,因此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整體的認知和取向。
  一般的讀者可能會問:氣候變化真的是一個問題嗎?
  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這一議題顯然並不僅僅像發佈一個科學研究報告這麼簡單。事實上,科學研究的發現及其結論實際上都沒有真正地轉化為政策與行動,其中的複雜性在於,國際社會各國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比投入並執行具體政策和行動來得更大。這看起來令人費解,好比面對即將來臨的災難,我們卻無動於衷,或是反應遲鈍。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理解其中的奧妙,還必須先從氣候變化問題的“緣起”開始說起,需註意強調的是“緣起”,而不是“原因”,也就是這個問題究竟從何而來,如果忘了它的歷史,其實我們也就遠離它的“原因”以及出路了。
  如果追溯氣候變化問題的最早起源,恰恰正是來自科學界,有關全球變暖以及各種溫室氣體的研究,最初比較密集的一個時期是在上個世紀的70-80年代,除了各國科學家的一些研究之外,國際上,則是世界氣象組織牽頭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評估工作,那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還沒有成立,因此,研究也就比較偏向於氣候模式本身,也就是更多地揭示全球氣候/氣象的形成規律,到後來,IPCC才比較註重這樣的氣候模型下,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包括物理和社會經濟上的)。那麼,為什麼在那段時間里國際科學界會留意到這樣一個在後來席卷全球的問題呢?
  從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環境/環保主義運動是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之所以會興起,與科學研究密不可分,尤其是與科學研究的普及密不可分。眾所周知,對於西方環保主義運動至關重要的一本科普著作就是《寂靜的春天》,此後,先是興起了公眾反對有毒化肥的運動,繼而很快擴展到產生環境污染的工業產業,包括各種形態的污染物都成為了全社會的眾矢之的。之所以環境議題能在短時間內便風起雲涌,這一方面與西方國家自下而上的政治體制有關,一旦公眾受到了環保的啟蒙,便似打開了閘門,無法收回。另一方面,則與前期大量的科學研究有關,正是有這麼多集中於工業污染與環境關係的研究,才令後來的環保主義運動找到了非常值得依賴的證據,同時也是對公眾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
  歷史表明,西方環保主義運動成功地推動了發達國家的環境政策與行動,基本上,到上世紀70年代末,也就是距離中國環境問題爆發的30多年前,西方國家就已經在短短10多年裡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一整套環保制度,併在其後的30多年裡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按照上述過程,有關環境科學的研究,無疑是重要的一根導火索,正是它在環境污染與公眾認知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激發了公眾的動能。
  在最初一個階段的啟蒙之後,西方環保主義運動的第二波也適時啟動,那就是將對環境的註意力從有形的污染和環境變化逐步推向無形的污染和變化,其中便包括氣象/氣候領域,受當時整個環保氛圍的推動,每個科學研究領域也都開始著力於尋找環境上可能存在的問題,然後將發現的問題融入到環保主義的潮流中。由此,氣候變化的跡象才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視野,一直延續到今天。
  按照這樣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有一個基本判斷,即當前氣候變化研究和國際合作諸多議題,歸根到底,其實仍是上個世紀環保主義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以往的環境問題有所不同的是,氣候變化問題又與全球化進程高度重合在一起,從而派生出許多國際性的特征,也使得這個問題更加複雜。但如果說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偽問題,或者是一個受到操縱的問題,根據這段歷史和緣起的過程,這樣的看法似乎也失之偏頗。  (原標題:全球變暖是一個偽問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55potfd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